从康普顿案看英国在华治外法权之早期实施潘 乐【摘 要】近代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的具体实施状况,特别是其早期的状况,需要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考察进行分析。1846年7月,英人康普顿在广州十三行地带与华人发生冲突,造成华人死亡的严重命案。广州英领事按商务总监制定的《领事条例》召开领事法庭对该案进行审判,康普顿被判有罪。但康普顿利用领事在执行司法程序方面的舛误,将案件上诉至当时对此案具有管辖权的香港高等法院,最终逃脱制裁。在此过程中,兼任商务总监的港督德庇时与高等法院首席法官晓吾意见参差,最后德庇时去职。这反映了英人依恃武力获得的在华治外法权,在其早期阶段的运作机制并不成熟,以致英国领事、商务总监和高等法院法官,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治外法权各有不同的立场。此案表明,这种基于不平等条约的特权本身也经历了试探和调适的历史过程。【关 键 词】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领事条例;领事法庭;香港高等法院;康普顿【作者简介】潘乐,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广州 510275)。【原文出处】《广东社会科学》(广州),2023.2.101~112
日本与西方列强在南沙群岛的殖民争夺 (1900-1939)张赫名 孙晓光【摘 要】20世纪初,跻身殖民列强行列的日本为了获取更加可观的殖民利益,积极向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张,逐步将势力渗透到南沙群岛,从而引发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根据自身以及南海地区大国实力发展状况,日本南沙侵略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由最初的经济扩张逐渐过渡到武装占领,日本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也由“平和”转向强硬。在南沙群岛的利益争夺中,西方列强企图利用国际法遏制日本的扩张,而日本则依靠大规模、长时段的殖民开发活动将西方势力逐渐排挤出南沙。日本在南沙群岛的侵略活动从根本上服务于其“南进”扩张政策。【关 键 词】日本;西方列强;南沙群岛;南进政策;殖民争夺【作者简介】张赫名,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南海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副教授;孙晓光,历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中国南海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曲阜 273165)。【原文出处】《史学月刊》(开封),2023.3.100~109
【基金项目】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项目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列强 南海政策与中国海洋权益维护研究(1840-1949)”(22&ZD23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本侵略南海诸岛的档 案文献整理、编译与研究”(1898-1945)(21BZS125)。
改组、政局与发展:1913-1927年中国国民党在云南的组织形态段金生【摘 要】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其在云南的发展,由于本身内部分歧较多,加以云南地方执政者对国民党的抵制,长期陷入低谷。中华革命党在云南的发展,在护国运动时期曾有过短暂的恢复,其余时间都受到了唐继尧的严防而事实上陷入停滞状态。中国国民党时期,1919年至1923年间的发展处于“地下”状态,1924年“一大”后虽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有进步,但仍相当涣散及薄弱。这些发展过程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国民党自身一直无法克服其组织发展“先天营养不足”的缺陷;二是北京政府时期的云南地方实力派对国民党的态度主要以自身利益为取舍,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了国民党组织发展一直受地方实力派态度影响的客观情况。这些既是民国政治经纬极其复杂的重要表现,也是国民党组织建设及其后建立的党治政体政权脆弱的历史渊源。【关 键 词】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云南【作者简介】段金生,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昆明 650504)。【原文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3.2.105~1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南京国民政府与滇川黔地方关系研究”(14CZS055)。
晚清专款与财政运行:以海关四成洋税为例陈 勇【摘 要】专款,作为京、协饷制度的补充,在晚清财政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成洋税为晚清财政专款之一,先后被作为偿赔专款、解部专款和海防专款。除作为偿赔专款因关系“国家大信”落实较好外,其他无论作为解部专款,还是海防经费,四成洋税都没有完全按照中央的解款计划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或征不及数,或奏归别用,最终出现“专款不专”的结果。四成洋税专款名实不符,反映了晚清专款制度的实行受到财政大背景、专款性质、财政理念以及专款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诸多因素的制约,凸显国家职能调整和理财重心转移相互作用下财政制度运行的不稳定性。【关 键 词】四成洋税;英法赔款;晚清财政;海防经费【作者简介】陈勇,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文出处】《近代史研究》(京),2023.2.47~6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关通史”(21&ZD220)的阶段性成果。
清季历史教科书的双重认同李 帆【摘 要】自清季开始,历史教科书成为立足民族国家立场书写王朝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中尤以对清代历史的叙述为典型。清季的历史教科书,既突出王朝特性,又具有民族国家色彩,力求实现王朝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双重认同目标,但这也导致教科书编写中出现某些不协调。教科书编者尽力在文本中平衡王朝国家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消解两种认同的内在张力,着力凸显两种认同中共通的“大一统”理念,利用“大一统”理念组织历史叙事,使之承担起构建民族共同历史、为民族国家建设铺路的使命。【关 键 词】王朝国家;民族国家;历史书写;清季历史教科书;清史【作者简介】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原文出处】《史学理论研究》(京),2023.2.70~86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清末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6AZS012)的阶段性成果。
《马赛曲》在近代中国的多重变奏宋逸炜【摘 要】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马赛曲》,不仅是法兰西民族国家的象征,而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革命歌曲。普法战争后,《马赛曲》最早由王韬以诗歌的形式介绍至中国,此后出现的各译本经历了由文言格律到白话诗的翻译过程。《马赛曲》间接推动了近代中国制订国歌的实践,启发了诸多爱国革命歌曲的创作。《马赛曲》蕴含的民族情感与斗争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以《马赛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革命歌曲,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效用。【关 键 词】《马赛曲》;近代中国;革命;国家【作者简介】宋逸炜,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衡研究院。【原文出处】《开放时代》(广州),2023.2.95~108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编号:2022M721557)资助。
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述要(1899-1920)姜海波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我国没有恩格斯独立著作的完整中文译本。恩格斯的著作在1899至1907年的传播是不自觉的,从内容上看也是零散的、粗浅的,并存在诸多错漏之处。传播的途径主要是经日本,通过日文转译。1908至1916年间,无政府主义者是译介恩格斯著作的主要团体,其中错漏百出。施仁荣译述《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更是假手恩格斯原著,传播无政府主义主张。1917年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恩格斯著作的阐释性价值,并开始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关 键 词】恩格斯;传播;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作者简介】姜海波,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原文出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福州),2023.1.19~25
殖民的前奏:“在华势力范围”概念与日本帝国主义林晓萍【摘 要】“在华势力范围”概念出现伊始,便存有争议性。“在华势力范围”概念在国际法上暧昧不明的“合法性”地位以及具体概念含义的多变性,为中国政府主张撤废“在华势力范围”相关的不平等条约带来了困境。同时,当国际上倾向于讨论撤废“在华势力范围”概念时,“在华势力范围”的多变性与可伸缩性,则被日本政府利用于“缩小“”在华势力范围”内涵,以试图达到维持其在华最大特权的目的。【关 键 词】在华势力范围;日本帝国主义;华盛顿会议;巴黎和会【作者简介】林晓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原文出处】《世界历史评论》(沪),2023.春.118~134
还原“赛先生” : 近代中国“科学”概念人格化溯源张 帆【摘 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寻绎“科学”概念人格化为“赛先生”一词的历史机缘,大致可知,“德、赛两先生”是五四时期伦理革命、国语改造以及白话文运动合力之下的因缘际会,他们的出现既具有偶发性,又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其中“赛先生”一词不完全等同于“科学”(Science),他是“科学”概念映射在汉语世界的社会身份,以人格化的方式穿梭于近现代中国的学术谱系以及价值谱系之中。他一方面被证明拥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深陷各种社会关系的比附之中,从而具有了多层次的身份等级。“赛先生”俨然是近代中国思想图景中人际网络的桥梁,以他为支点构建起一系列复杂的思想命题与文化论战。【关 键 词】“科学”;“赛先生”;人格化;社会身份;价值谱系【作者简介】张帆,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 311121)。【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23.2.122~133